國防預算無底洞?避戰優先於備戰,尋求台海和平新契機

台灣剛過完113歲的生日,國防預算問題再度成為討論焦點。面對台海局勢的日益緊張,2024年度國防預算再創新高,達新台幣6,470億元,占GDP比重提高到2.45%。然而,對於這樣的增幅是否合理,社會各界意見分歧,有人認為應該優先避戰,減少軍購對其他公共支出的壓力。點點先生就要從多角度來探討,如何在維持國防實力與財政健全之間找到平衡。

台灣國防預算創新高 但成效引發質疑

自520新政府上任以來,台灣的國防政策轉向強化備戰,排除簽署和平協議的可能性,國防預算也隨之大幅提升。與此同時,美國仍不滿台灣的軍費支出,甚至有前總統候選人川普呼籲台灣應將國防預算占GDP比例提高至10%。這樣的要求不僅超出台灣的財政負擔,也讓人不禁質疑軍購效益是否真的能為台灣帶來安全保障。

國防預算年增7.7%達6,470億元,確實創下台灣歷年新高,但相對於中共龐大的軍事預算,這仍然顯得微不足道。台灣的防務開支無論如何增加,與中國大陸的軍力差距只會愈來愈大。這使得不少人認為,備戰不如避戰,改善兩岸關係才是化解台海危機的根本途徑。

國防預算成為財政黑洞 軍購爭議頻傳

台灣的國防開支長期以來都引發不少爭議,特別是對美軍購問題更是屢見不鮮。幾乎所有先進武器都必須依賴美國進口,但軍售過程繁瑣,供貨一再延遲甚至超出預算。以F-16V戰機採購案為例,台灣五年內支付了新台幣1,650億元,首批戰機原定於2023年交貨,卻因各種原因一再延遲。據統計,美國積壓對台軍售已達200億美元,對台灣的防務造成嚴重影響。

點點先生認為,台灣對美軍購在談判中處於弱勢地位,無法掌握供貨的時間與質量,甚至對延遲交貨或瑕疵品缺乏追討機制。這樣的局面使得民眾對國防支出感到憂心,認為預算成了無底洞,而軍購只是冰山一角。

國防預算的排擠效應與其他領域支出的取捨

國防支出占GDP的比例提升到2.45%,已高於許多國家。若依照美國的要求再提高至5%或更高,將嚴重排擠到其他公共支出,包括社會福利、經濟發展及教育等重要領域。據估算,若國防預算占GDP的5%,等同於中央政府總預算的43%,這樣的財政結構顯然難以支撐。

目前國防預算的編列方式,不僅逐年加碼,還經常採用特別預算來掩蓋真實支出比例的問題。這種手法使得整體財政結構失衡,長期來看並不利於國家財政的穩定與健康發展。點點先生認為,政府應在國防支出與其他領域的支出之間尋求平衡,確保財政資源能夠被更有效地利用。

應優先避戰 重回兩岸和平軌道

面對中共軍事壓力,許多人主張加強軍備,但這無疑只是治標不治本。軍費的無限增長不僅無法消除戰爭風險,反而可能激化局勢,增加衝突發生的可能性。要真正保障台海和平,最好的方式是改善兩岸關係,回到兩岸「同屬一中」的共識上來,尋求對話與合作。

事實上,許多國際專家認為,台海的和平穩定更應依賴外交手段,而非單純依賴軍事威懾。台灣若能主動釋出善意,推動兩岸交流,降低敵意,才有望減少軍事衝突的可能性。點點先生建議,政府應積極尋求台海穩定的政治解決方案,避免讓國防支出成為財政負擔的無底洞。

國防預算運用需更謹慎 聚焦實際需求

點點先生認為,國防預算再多都不見得能解決所有安全問題,關鍵在於如何合理運用這些資源。政府應對於軍購的需求進行全面評估,優先購買真正符合台灣防衛需求的裝備,而非盲目跟隨美國的意志。此外,應加強對國防支出中腐敗問題的監督,確保資金能用在刀口上,而不是被浪費在不必要的開支或低效的裝備上。

避戰重於備戰,這是台灣確保和平與穩定的最佳途徑。國防預算無法無止盡地增加,政府應在強化防務的同時,積極推動和平對話,降低兩岸的緊張態勢。點點先生希望,台灣未來能在外交與國防策略上找到平衡,確保國民安全的同時,也能維持財政的穩健與社會的和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