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是否具備推行學名藥政策的條件?解析現階段的挑戰與機遇

近日,隨著衛福部推動新「處方籤」制度的消息傳出,醫藥界掀起了一場激烈的討論。這項新政策提議醫師在開處方時應以「學名」而非指定廠牌進行,期望藉此推動學名藥的普及。然而,這項政策的實施是否切合台灣的現實情況?小編「點點小姐」今天將帶您一同探討我國推行學名藥政策的可行性與挑戰。

學名藥政策的背景與國際經驗

學名藥,亦稱「仿製藥」,是指專利藥品在專利期滿後,由其他藥廠依據相同的成分與配方製造的藥品。學名藥的興起,可以追溯到1984年美國通過的「哈奇-韋克斯曼法案」(Hatch-Waxman Act),該法案旨在加速學名藥的上市,以促進市場競爭、降低藥價。該法案還給予首家推出學名藥的藥廠六個月的市場獨享期,使學名藥在美國市場迅速崛起,並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學名藥政策的推動潮流。

然而,隨著學名藥市場逐漸飽和,藥價競爭愈發激烈,導致學名藥廠利潤空間縮減,進一步引發了藥品供應短缺的問題。例如,去年美國癌症用藥「克莫抗癌注射劑」(Cisplatin)大缺藥,僅剩中國大陸的藥廠符合美國食藥局(FDA)標準,這種現象反映了學名藥政策推行中的潛在風險。

台灣推行學名藥政策的條件與挑戰

台灣的藥品市場以學名藥為主,國內藥廠經過多年發展,已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和品質保障。自1980年代政府推行GMP(優良藥品製造規範)以來,台灣已淘汰了數百家不符合標準的藥廠,目前約兩百多家藥廠中,排名前五十的公司品質大多達到國際標準,部分企業甚至成功外銷至美日歐等國。

然而,儘管台灣在製造能力和品質監控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,學名藥與原廠藥的「生體可用性」是否一致,仍然存在爭議。特別是在台灣醫界,學名藥的接受度仍然不高,這一現象在台大醫院的藥局中尤為明顯。因此,衛福部若欲強推學名藥政策,可能會面臨來自醫界的強烈反對。

此外,健保署長期以來的藥價政策,也讓台灣的藥廠面臨巨大壓力。多年來,健保藥價不斷被壓低,甚至出現了部分藥品價格低於生產成本的情況,導致藥品供應鏈的脆弱性日益增加。若在此時推行以學名藥為主的處方籤新制,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藥品供應的問題。

現階段推行學名藥政策是否合適?

點點小姐認為現階段推行學名藥政策的時機並不成熟。首先,健保署應該反思其現行的藥價政策,避免過度壓低藥價導致供應短缺。其次,食藥署應加強與醫界的溝通,釐清學名藥的品質標準,提升學名藥在醫界的信任度。唯有在這些問題獲得解決後,學名藥政策才有可能順利推行。

總結來說,學名藥政策的推行不僅需要政府的強力推動,更需要醫界、製藥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配合。若能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考量各方利益,並加強對學名藥品質的監控,相信學名藥政策在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

台灣是否具備推行學名藥政策的條件?解析現階段的挑戰與機遇 Read More »